这是我校小学部迎接省实验小学验收初检的一堂信息技术课。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。倪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,他做了这样一个设计:首先出示一张考拉的图片,吸引学生的注意里。然后设计了一张表格,提出一些问题:如它是什么?它吃什么?它出生时有多大多重等等问题?让同学们通过对搜索引擎学习使用,回答这些问题。
开始正如倪老师所预料的那样,考拉图片的出现的确引起了一片骚动,倪老师:“问大家知道它是什么动物么?”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道“考拉!”,可以看出孩子们兴致很高。既而倪老师问了一句话:“大家见过考拉么?” 显然倪老师的设计是学生没有见过考拉,不知道考拉的细节,想通过这个过度展开表格和课题。可是现场却出乎倪老师的预料,几乎1/4的同学回答“见过!”这就出现一个很尴尬的场面。教师的设计被打乱了。也许是意外外了,倪老师需要思考对策的时间,可是课又不能停下来,他又问到:“在哪里见过啊?”孩子们回答“上海动物园”。
也就是在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的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,倪老师已经胸有成竹,倪老师首先表扬了孩子:“同学们真是见多认识广,我还不知道国内有考拉,但是即使国内有考拉,也只有很少的动物园有,咱们班也只有少数同学见过。不管大家有没有看到过,大家对考拉有多少了解呢?”热闹的学生突然安静了许多。由于这个问题倪老师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他的表格。
这个小小的插曲本没有什么,可是就这个插曲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,这件问题充分体现的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素质—课堂应变能力。我们许多教师通常把课堂预设理解为就是写好教案,规定好程序,准备好问题,疏通好道路;就是防止学生越过雷池,防止课上出现始料未及的事情。然而一方面教师的预设不可能尽善尽美,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做到了尽善尽美,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很不利的。课堂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学生思维出格,不是防止课堂发生意外,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标新立异,更好地让教师迎接学生挑战与创新。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,火花不断闪现,不时迸发出教师高超的育人智慧,整个课堂学生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,我想,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。
评论